發表文章

目前顯示的是 4月, 2018的文章

讓被遺忘的唱自己的歌─談蔡佳葳的創作

圖片
    【左圖】蔡佳葳〔紀念詩人余光中(1928~2017)-蓮霧〕(局部), 水墨宣紙,2018(高美館提供) 【右圖】 蔡佳葳 「紀念詩人余光中(1928-2017)」系列,水墨、宣紙  作品展出於高美館《靜河流深》展覽,右牆為系列共四件(高美館提供) *全文見《 藝術認證 NO.79 》,高雄美術館,Apr. 2018 「好鮮豔的漿汁啊_一上身_怕再也洗不掉了」           在社會角落、生命旅程中,有許許多多人們習慣忽視、甚至感到恐懼的聲音, 而這些被遺忘的聲音如同詩人余光中描寫的鮮豔安石榴汁液,沾染上即不易抹去。 對蔡佳葳來說,這些聲音除了作為記憶的說書人,同時也是藝術家在無常世間映 證、並尋覓存在的短暫窺影。創作藝術作品,便是為了引領觀者聽到、看到、聞到、意識到被遺忘的不同聲音。   聽!那漂泊的生存之歌        「錄像三部曲」─高雄市電影館放映的《奇翠巴蒂難民營之歌》、《聽她吟 唱》、以及高雄美術館地下室的《高雄港漁工之歌》,拍攝地點彼此相距遙遠, 卻同樣映射著漂泊、流動、不安定的生活寫照,是蔡佳葳和次仁札西‧杰塘深入 發掘的社會殘片。透過吟唱,藝術家們要讓世界重新注意到,在光鮮進步的現代 社會底層,有一群人每天最重要的事,只是活著。        在錄像中,藝術家進出不同境遇的生命。藉由每一個出現在畫面中的「在 場」 (移民、移工 ) ,述說自身經歷,引領觀者從另一種角度,貼近、翻掘現代 社會的縫隙。《高雄港漁工之歌》的主角為一群二十多歲的外籍移工,因為生計 簽下勞動契約,從此漁船為家、高雄港為岸。但面對鏡頭的他們,只是平淡吟唱著自己的故事、笑著輕哼記憶中的家鄉民謠,全不見悲戚的面孔哀嘆命運。         這種平靜的反差既可歸因於隨遇而安的生命特質,亦能訴諸於藝術家的安排。鏡頭中漂泊異鄉的人們,已經是現代化與現代社會的常態映射,然而,大多數人們卻由於視而不見,而顯得不知不覺。面對此般窘境,蔡佳葳和次仁札 西‧杰塘的作法並非以憤怒的口號抗議社會不公,反倒致力於客觀的拍攝手 法,選擇正面鏡頭、以及不加裝飾特效的剪輯畫面,記錄下「此時此刻」於高雄駐留的東南亞移工、以及「此時此刻」的尼泊爾災民和「此時此刻」流離漂 泊於倫敦的女性。          簡單卻極具震撼的歷史仿擬方式,呈現個體與群體社會衝突中面臨的矛 盾,因為即使再感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