發表文章

目前顯示的是 6月, 2019的文章

「交換」記憶的「返鄉」旅程─評王楚丹金門駐縣創作

圖片
           駐縣,自字面上釋義,是藝術家駐足於金門,如同過客的角色,然而,對王 楚丹而言,他在金門駐縣的這段日子,其實更適合被稱作「返鄉」。「返鄉」,指 的並非狹義所稱返回祖籍故鄉,而應從廣義上來說,待在金門這塊土地上,產生 情感連結,願意真心親近鄉村、駐足於鄰里之間、敞開五感接納在地的自然與人 文,並透過藝術創作,達到「共好」的理想。信仰即生活,生活即藝術,這是藝 術家王楚丹一直抱持的創作理念,因此他提出「金門本身就是藝術」的藝術計畫, 落實信仰。   感官記憶與土地               除了視覺以外,王楚丹認為五感都是生活的記憶,對他的創作而言,皆為重要的觸發點。軍綠迷彩與紅土黃沙的色彩、高粱與海邊的味道、潮濕炎熱的天氣 等等,都是專屬於金門的感覺記憶,藝術家的工作,即試圖保留這些感受。或許 是深植於不丹日常中的自然信念,相信即使在科技發達、經濟掛帥的當代社會, 也不應拋棄與生俱來的自然感官感覺,藝術則成為紀錄各種感官記憶與土地的連 結方式。            不丹立下許多與自然共存的和平法條,譬如六千公尺以上的高山不得隨意入 山開墾,更遑論禁止打獵、禁止私自砍樹等等。正因不願犧牲自然環境成就開發 的信念已經內化為不丹人生活的一部分,王楚丹在世界各地進行交流的過程中, 並不全權掌控媒材,而是順其自然生長,身體力行履行此信念。「我知道使用酒 和鹽會長出什麼樹,但我無法預期這棵樹能開多少花,使用自然的媒材往往會有 超出預期的驚喜。」身為藝術家,王楚丹最重要的工作,是在金門這塊土地上, 尋得合適「交換」的對象,像是作品中的現成物,如貝殼、砂礫等,其他創作中 的偶發交由大自然。另外如「金門四元素」系列使用的海鹽和金門 38 和 58 度高 粱酒,雖然作品成果看不到鹽和酒的實體,但在顏料的揮發擴散痕跡中,還是可以清晰意識到這些媒材與顏料互動的觸發過程。            展出作品中,有一系列名為「八吉祥」,其中一項材質讓我很感興趣:蝶豆 花。我問楚丹為何選其作為創作媒材,是因為不丹的民俗象徵嗎?他的回覆讓我 很意外也印象深刻,起因於生活中一段小插曲:因為金門夏季缺水,工作室外有一株快乾枯的蝶豆花,但在天天照料澆水之後,竟又重新開花,讓他深刻感受到 大自然的力量。他又提到〈紫藤門廊〉也是因為生活中的一件小事而成,讓我也 感受到他創作的純