界線不限界 ─ 吳柏嘉 「宅宇」與微古粒系列創作個展評述
「我們必然聆聽這裡,我們才能看見彼方;
我們看見這裡,才能聽見彼方。」
林秀蓁
2017.10.31
導演高達(Jean-Luc Godard,1930- )在《此處與彼處》(1976)的片末,以這句話作結。他諷刺那個年代的人們,以為攤在沙發上、盯著電視螢幕看,就能獲得全世界的消息,殊不知那些訊息是經過層層意識形態、穿越層層濾網篩選過的局部。對吳柏嘉來說,現代社會中,仍舊存在這樣的情況,往往還因此切割出看似合理、實際武斷的分界線,而這些過於簡化的界線,即分裂「我們」和「他們」的主因。
面對如此窘境,吳柏嘉採取的策略,便是以不同的藝術手法模糊認知中的「界線」。從早期的公仔系列、「XIU~PA!」、「自己人?」,一直到最新的「宅宇」、「微古粒」系列,吳柏嘉藉由不明確的時間、空間,展示類現實的生活場景,讓觀者循著畫中線索自由聯想,而這些因人而異的開放聯想,其實正凸顯了「界線」所在。法國哲學家洪席耶(Jacques Rancière,1940- )討論影像與政治時提到,由於社會發展、知識系統的差異,每個時代有其不同的觀看角度,「我們」會因為共屬同樣社群,共享同一套符號,理所當然,也站在「我們」的位置,思考歷史、面對日常;由此生成的習性社會, 自然排斥不屬於「我們」的「他們」。然而,現實中並不存在絕對清晰的界線,即使支持同一立場的一群人,也不全然有相同的觀點。由此矛盾點著眼,吳柏嘉這次展出的系列作,即展陳了他重新詮釋「界線」的三種方式:戲謔、模糊、溶合,藉此突破疆界。
如何突破界線?
首先,透過戲謔的手法,吳柏嘉製造文字和圖像、具象和抽象的錯覺,帶觀者遊走於視覺聯想和直覺印象的邊緣。從標題即可窺其戲謔意味:「宅宇」系列以兩個左右相對的字形為題,惡作劇似地混淆閱讀習慣,同時也簡潔點明了個體宇宙的最小生活空 間。「微古粒」之名則巧妙與知名品牌諧音,觀者看到畫面時,某種程度上會覺得被戲弄了,因為眼前的畫布只是全然顏料的溶解疊合,和印象中明確的品牌形象大相逕庭。作品本身也善用文字遊戲,讓人會心一笑,例如〈對酒井沒法子〉,描繪三人圍繞井口,猶豫和慾念赤裸拉扯著。觀者彷彿聽到那即將栽進井裡的人攤手說了聲「沒法子!」,明知會跌進井裡,還是心甘情願順從慾望,越過那條安全界線,投身酒井,十足瀰漫著現實的拉鋸和荒謬。
再者,二系列無論背景或圖像,完全平面化、不見深度的表現,模糊了「我」與「他者」之間的界線。模糊並非消弭形體,而是藉由去除深度,使相異的個體並置於同一平面空間,既留有個體本質,又擴張了邊界的相容性。〈捕獲〉即自哲學層面進行邊界探索,前景物件朝上那面由三色重疊組成,但同樣的三色,卻和背景牆面的顏色圖地反轉。從畫面的呈現結果來看,很難辨清誰改變了誰、又是誰影響了誰。如同自然界中有種形似母蜂的蘭花,當公蜂被吸引來交配的同時,胡蜂和蘭花就從各自生物疆域掙脫出來,形成新的疆域,哲學術語即「解疆域─再疆域」。原本不相干的胡蜂和蘭花,變得無法再區辨彼此,互為彼此界線,就像背景牆面遭到破壞的同時,也和星空融為一 體;被突防的界線不再是限制的邊緣,而是成為新視野的肇始點。〈擬態〉中的迷彩亦有異曲同工之趣。這種破壞界線的跨領域圖像,正是吳柏嘉藉由平面化展現的哲學深度。
吳柏嘉在作品中,透過不同形式展現複雜的時間種類,像是「宅宇」系列〈內心 戲〉即並置各式時間:前景四幅小圖展示著靜止的星球運動,時間定格在小爆炸的瞬 間;但若將目光放在兩星球碰撞造成的爆炸時刻,幾張小圖就此成為有時序的連環漫 畫。在這種重疊的時間狀態中,模糊掉的不僅僅是時間,更因為隨機的效果,淡化了主觀的立場和邊界。另外,「微古粒」系列的畫面形式,其實最為直接地呈現了時間的「溶合」效果:以自動性技法具現化「時間」的形體,閃躲、入侵、遊走於臨界,無數條逃逸線挑戰著觀者對於計時器時間的清晰印象;換言之,這些溶解的色塊,使觀者重新反思抽象的時間「界線」。
究竟是何者被抹除?
回過頭來看,我們可以藉「宅宇」系列〈獵逃〉一作,綜觀吳柏嘉的創作觀。吳柏嘉始終關注的,在於究竟是何者被抹除掉了?在〈NT. 108/ hr〉中,被抹除掉的是處於社會底層,無法發聲的基本薪資者;在〈產房〉中,是所謂的「真相」,一旦經過螢幕,面對篩選後的結果,「真相」成了「看似真相」的包裝;而〈慾‧獄〉則諷刺何謂「真我」,當人們穿上一層又一層來自社會成就與道德規範的體面外衫時,早已經習慣忽視心底的本能和渴望,究竟真正的「我」是螢幕前那個爆炸的小人,還是根本就是螢幕上猙獰的怪物?
總之,吳柏嘉透過「宅宇」,拋出一連串問號,關注括弧中的空白部分。這些空白可能涵蓋某段抽象的時間或記憶、隱藏的歷史細節、或者某群弱勢者。〈獵逃〉中的 24 幅圖學基本視圖,如同懸賞單一般,展示於畫面中央,每幅視圖既可看作各種社會情境的截圖、每個人的內心小宇宙、每一次捕獲和被捕獲的瞬間、甚至每一次擬態的過程和結果,亦可視為此系列的目錄,中心指向的便是那些被抹除掉的無名。
無論「宅宇」系列面向的個體宇宙,或者「微古粒」系列具現化的時間,吳柏嘉皆試圖讓觀者注意到被拒斥於「我們」這條界線之外的「他們」。以公仔為例,作為偶像與神明的擬態,公仔其實投射了人性,但前提是人們必須先意識到這條曖昧的界線,才可能超越界線的限制,察覺其中荒謬之處。如同交溶的顏料鋪展成大爆炸後的混沌,顏料邊緣如同雜訊一般,不整齊、持續變動、卻得以接納其他訊號。接觸、溶合、變化、逃逸,現實的交往或際遇不也如此?兀自堅持的界線,其原色在本質上也是由各種顏色混調出的細微色調。一次相遇就是一次漸變、一次碰撞就是一次還原再生。因此,從吳柏嘉的角度,若想要凸顯被抹除掉的日常部分,察覺「界線」一事便刻不容緩。
留言
張貼留言